生活禅必将与日本民众结缘
专访日本株式会社寺院经营企划公司社长薄井秀夫先生
用“一见钟情”来形容日本的薄井秀夫先生“邂逅”净慧长老生活禅的激动心情,一点也不为过。
身为日本株式会社寺院经营企划公司社长,薄井秀夫(以下简称薄井)对日本佛教基本沦为“葬礼佛教”的状况十分苦恼,一直在深入思考如何让“智慧如海”的佛教教义融入社会生活,滋养普通民众的心灵,尤其是帮助思想迷茫、内心痛苦的年轻人舒缓沉重的精神压力。然而,这绝非一件容易的事。
直到一年前,薄井读到了好友日本郡山女子大学何燕生教授翻译的日文版《生活禅钥》,仿佛于茫茫暗夜惊见明灯,心潮涌动,喜出望外。他写了一篇长达8000多字的论文式读后感,标题为“作为生活佛教的日本佛教——《生活禅钥》日文版读后”,对净慧长老的生活禅修学体系推崇备至,认为“不但对于中国佛教界,而且对于包括我们日本在内的亚洲佛教界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是一种能够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2013年11月初,薄井先生与何燕生教授等一行9人,从日本赶赴中国湖北黄梅,参加第四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提交了这篇不同寻常的“读后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薄井先生彬彬有礼的风度、开放坦荡的胸怀、改造社会的抱负,令笔者十分感动。另外特别需要感谢的是,日本最大佛教大学——驹泽大学教授法音法师在采访时亲自担任翻译,让我们的采访十分顺利,且充满欢声笑语。
(右二为薄井秀夫先生)
惊讶:净慧法师能够如此捕捉人们的心灵
“我和您曾经是同行呢!”在采访开始前,薄井先生笑着对曾在大众传媒工作多年的笔者说。
薄井先生是日本著名大学东北大学宗教学的高材生,毕业后曾在日本最大的宗教报纸《中外日报》做过数年采编工作,其后又进入株式会社寺院经营企划公司,并成长为社长。因为工作需要,他几乎跑遍日本各种类型和宗派的寺院,对日本佛教界的历史和现状、僧侣和信徒的心理特征和日常活动,可谓了如指掌。
此外,宗教学的学养以及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让薄井先生练就了一双洞察历史和现实的慧眼。此次,他提交的论文“作为生活佛教的日本佛教——《生活禅钥》日文版读后”,堪称一部浓缩的日本佛教发展史,同时又极具现实感和针对性。论文从“难懂的日本佛教现状”入手,展示日本佛教徒及寺院的普遍状况,深入历史的长廊,剖析“佛教教义在日本、佛教传入日本的时期、思想发生变化的时期、僧侣从事葬仪的时期、业已扎根的丧葬佛教、净土与往生回向的思想”,最后得出“日本需要生活禅视角”这一令人信服的结论。
笔者一口气读完这篇论文后,发现它逻辑清晰严谨,文笔清新流畅,直击心灵的感性表达和冷峻犀利的理性思考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极大的阅读快感和思想冲击。
不存偏见,“当机立断”,这是禅者的风范。薄井先生无疑具有这一优秀品质。虽然他此前并未见过净慧法师,对他所知甚少,然而,当他用一颗开放敏锐的心“触碰”《生活禅钥》、并听何燕生教授介绍生活禅夏令营的创导和发展情况后,很快就理解了生活禅的精髓。他在论文中写道:“我感到无比惊讶的是,(净慧法师)可以对佛教如此灵活地进行解释,如此生机勃勃地进行运用,同时也令我深感羡慕。净慧法师的高尚品质及其教诲能够如此捕捉人们的心灵,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灵,这不但对于中国佛教界,而且对于包括我们日本在内的亚洲佛教界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
他善于抓住思想的核心,敢于听从内心深处的声音,下大胆的结论:“特别是净慧法师用来解释生活禅的四句话――‘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我认为更是一种能够超越时代和国界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
苦闷:日本佛教一门心思经营葬礼
净慧法师的生活禅犹如一面大圆镜,让薄井先生由此进一步照见了日本佛教的弊端。他坦率地说:“遗憾的是,在当代日本,能够如此提倡生活与佛教教义相结合的观点的僧侣,并不多见,因此,佛教的教义并不能与信仰的当下相衔接,这也许就是日本未能诞生出像生活禅这样的新运动的原因吧。”
表面上看,日本的佛教似乎十分兴盛。日本大约有8万5000座寺院,相当于每1500人就拥有一座寺院。而据日本文化厅宗务课发行的2011年《宗教年鉴》记载,日本的佛教徒约有8465万人。日本的人口是1亿2805万(2010年),因此,佛教徒占了3分之2。然而,有一个极其错位的现象是,现实中,如果问日本人:“你的宗教是什么?”,那么回答“佛教”的人,大约仅有20%~30%。
薄井指出,这一矛盾现象的背后,源于日本佛教在历史演变中形成的特殊性。
佛教于6世纪传入日本,然而,作为与传统神灵不相容的存在,很多人拒绝接受佛教,围绕是否接受佛教,日本豪门望族间发生过相当大的政治斗争。而佛教初期在日本站稳脚跟时,人们对佛教的期望,仅限于通过僧侣祈祷,保佑国家平安,解除人们的病痛。
15世纪中叶,开始了被称为战国时代的战乱时代,饥荒不断,尸横遍野,对普通百姓来说,死亡常常在呼吸之间。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针对于这种不安而苦恼的民众宣传净土往生、为死者举办葬礼的僧侣。他们宣扬,死不一定就是不幸,谁都有可能在来世得到幸福;宣扬通过葬礼可以把死者送往极乐世界。
渐渐地,日本佛教异化成“葬礼佛教”。据了解,目前日本国内举行的葬礼,90%是佛教式的葬礼。
为何日本僧侣如此热心经营葬礼?薄井告诉笔者,除了历史原因,从现实来看,背后主要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因为超度亡者可以收取可观的费用。日本不少寺院到了周末要举办上十场度亡法会。
薄井指出,因为日本佛教的这一特殊性,导致民众基本上对佛教教义不感兴趣。日本一般佛教徒的基本宗教活动都是流于一种仪式。人们每天面向佛坛合掌,向佛和祖先祈祷;或者在祭祖、扫墓(彼岸会)的那天,或者在死者忌日时到坟上举行祭祀;或者举行葬礼,以祈祷冥福;或者定期举办忌日法会,以供养故人,等等;类似这样的活动,比宣传佛教教义,更受重视。
因此,即便参加仪式,普通百姓也并不因此就认为自己就是佛教徒。对于教义几乎没有了解的日本佛教徒,是不会说“我是佛教徒”的。
薄井说,对于日本佛教的现状,知识分子尤其持批评态度,认为“日本的佛教不传授应该传授的佛法,而是一门心思地经营着葬礼。”
反思:日本需要生活禅视角
当然,薄井先生绝非一位观点偏激的“愤青”,在反思日本佛教弊端的同时,他也心平气和地指出, “丧葬佛教”这种信仰形态,对于日本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产。“的确,在日本,‘丧葬佛教’常常成为被批判的对象。但是,如果没有‘丧葬佛教’,日本人的宗教情操无疑将变得贫弱乏味。”
“现在的问题是,日本佛教界的僧侣们大多安住于‘丧葬佛教’,基本上没有与信徒直接的交流。”,薄井说。即使有交流,也是一种例行公事式的“法话”,一般在葬礼之后或者在“年忌”法会结束后,大多数僧侣一般用10~30分钟进行讲经说法。然而,僧侣们大多满足于“照本宣科”式地宣传佛教教义,缺乏具备结合生活、人生,对佛教教义进行新的解释的能力,不能照顾到听众的实际状况,只有自说自话,教义成为空谈,因此不受人欢迎。
事实上,日本僧侣基本上都接受过正规的佛教教义熏陶,大多数宗派,都把在由佛教创办的大学的佛教教义学习作为获得僧侣资格的必要条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佛教研究领域,日本确立了世界最高水准的地位。但在把它应用于现实生活这方面,却很不成功,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成果。”薄井说。
难道日本民众不再需要佛法了吗?事实绝非如此。薄井说,近年来,在日本,佛教书籍销路很好,渴求佛法的日本人日益增多。此外,日本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安。不稳定的经济,崩溃的地方社会,效率至上的职场,疏离的家族关系等等,没有人不为此而感到不安。加之,日本变成了重视经济效率的社会,人的价值遭到轻视。一直以来支撑着日本人的价值观,逐渐趋向于崩溃的边缘。为了解决这种不安,寻找人生的指南,于是一些民众开始自发向佛教寻求答案。
从寺院的形态来看,“丧葬佛教”目前也受到社会大变革波浪的冲击。家族制度崩溃而出现的核心家族化,区域社区的连带关系开始稀薄化等,使一直以来支撑着寺院的“家族”与“地区”的关系,逐渐发生了变化。也就是说,寺院活动的基础正在开始走向崩溃了。
在此情况下,日本出现了以年轻僧侣为中心开始思考新时代佛教问题的动向。在各地区,一批僧侣展开了各自独立的行动。他们共通的语言是“开放寺院”,这就首先需要举行一些谁都可以自由参加的活动,其次,活动中不能只有迄今为止的“丧葬佛教”,还应该传授作为人生指南的佛教教义。
“因此,我认为,净慧法师的‘生活禅’思想,以及净慧法师所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对于今后的日本佛教,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特别是夏令营活动等一些让年轻人赏心悦目的实践活动,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受生活禅思想体系及成功实践的鼓舞,薄井先生已不满足于坐而论道。前不久,他筹备了一个“葬礼佛教价值提高委员会”,主要宗旨就是学习净慧法师的思路,与民众建立更强有力的精神交流,目前已开过一次重要的会议,30多位与会者都是日本著名寺院的方丈,敏感的日本大众传媒也关注到了这一全新的动向,作了报道。
“日本的新佛教运动要取得显而易见的成效,将要较长一段岁月。然而,不管如何,佛教今后也一定会成为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展望未来,薄井先生满怀激情地对笔者说:“生活禅将会在日本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