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祖示寂前,就曾经向大众宣称在他之后接力禅宗慧炬的是弘忍。弘忍是四祖精心培养教诲四十余年的最杰出的弟子。关于他的身世,其说不一。然而有一点是众家一口的,那就是弘忍自从跟随四祖大师之后,就没有离开过大师的左右。
公元608年,弘忍于濯港离母出家后,四祖大师一直把他带在身边,住庐山大林寺,往返蕲黄,上下双峰山,赴吉安解围,建泰和潮山寺,定居双峰山。
弘忍禅师少言寡语,宽忍柔和,精勤役劳,乐于助人,默然修持,长积阴德,《楞伽师资记》中有一段关于他潜心修道的描述:“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意思是说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瑕,闭口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都安处在觉照当中。劳作中总是干苦活重活,甘为大众服务。《传法宝记》说他“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倦,将至累年”。白天跻身于大众中,于各种杂活,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忠实地践行恩师的“身心方寸,举手下足,尝在道场。施为举动,皆证菩提”。将劳作看成是动的历练,将参禅视作静的修持。经年累月,不曾懈怠。努力践行道信大师“坐作双修”禅戒合一。 他佛缘深厚,禀赋很高,“生不瞩文,而义符玄旨。”“未视诸经论,闻皆心契。”对从未看过的经论,一听心里就明白通达,说出来都符合经论所示的深义要旨。四十年里,弘忍潜心钻研《楞伽经》般若经兼三代先祖的法著及教下他宗的有关禅学的论述。既承接先辈,又自我创新,掌握禅学精髓。是四祖大师探索中国本土化禅宗得力的支持者与实践者。共创了东山法门理念。
这一切,都令四祖大师非常心悦。 “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不断地随机钳锤,使弘忍的道行得到深培厚蓄,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弘忍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成为同修道友的学习楷模。道信大师健在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向他请益。如后来成为他的十大高徒法如,就到双峰礼弘忍剃度出家,贞观十八年甲辰(644),大缘成熟,四祖道信大师在双峰山的西岭古洞(后称传法洞)中,向弘忍秘传玄旨,说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华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把衣钵授予弘忍禅师,由他继承宗统成为东土禅宗五祖。又把自己的弟子全部付嘱给他。弘忍继承衣钵,仍然留在四祖身边,一如既往接受恩师的教导提携,以保证对双峰禅法继承的连续性与巩固性。
永徽二年(651),道信大师示寂,幽居寺僧众遵四祖遗旨,奉弘忍继席狮座成为幽居寺第二代住持。他既受付嘱,众望所归,四方皆来请益,是九众公认的法楷师模。五祖在幽居寺住了三年,海众云来,月逾千计,居住有限。永徽五年(654)他将幽居寺法席移交师弟,移锡东禅寺开坛弘禅。可惜由于年淹时久,兴毁无常,如今很难寻得弘忍大师继席三年中,在幽居寺建树业绩的记载了。
弘忍禅师继承了四祖的禅法,加以发扬和改造,奠定了后来南北各法派的基础。
任继愈先生对弘忍禅师的禅宗主张肯定三点:
第一、弘忍继承了道信大师的坐禅修养方法。四祖的禅法,教人把持此心,避动求静,有厌离事物、隔绝外界的倾向,保有伟统禅法的规范。弘忍的禅法则要求修习者做到“静乱无二、语默恒一”,从而打通了动和静、悟与默之隔,做到于日常生活中体现宗教的出世精神境界。这种心性修养方法,深远影响到后世宋明儒家修养心性方法。
第二、弘忍认为坐禅以外所有其他途径同样能体现佛道。“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成为佛事。”弘忍禅师继承四祖以来耕作自给的传统,农禅并作,自食其力,把运水、搬柴、栽竹、种菜等一切劳作都引入禅修内容,率先垂范。常说神秀“以推设自役,而求其道”,惠能“踏碓八个余月”为法忘躯,足见运水搬柴、无非妙道。这种变壁观理入为农禅合一,在农作自给活动中,也能内绝妄念,外息诸缘,证得菩提道心。这是四祖“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理论的发展和具体生活化。
第三,贯彻般若大乘空宗扫除名相的宗旨。神秀向武则天介绍他的教师弘忍依据文殊说般若“一行三昧”,四祖引入《文殊说般若经》《金刚经》等般若经典,其核心就是要人们追求自性般若的最高智慧,达到悟解禅道的目的。弘忍禅师在此基础上作出了具体深化和发展,一是主张即心是佛,强调人的价值,提倡自学自悟、自我解脱。二是主张自性的显现见性成佛,并将此作为考察后学弟子的基本标准。确立“明心见性”学说,进一步强调自契于心就能成佛这一主张,成了惠能《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三是丰富发展了顿悟成佛的理论,对“本心”的识悟作为顿悟的标准。正视悟道者自身根缘上的利钝对悟的快慢产生的制约作用。而且把悟与迷对应使用,悟的反面是“迷”,只有“悟”才能去迷,才能有永“悟”。在选择宗统继承人关键时刻,弘忍禅师就是因为看到惠能顿悟,而不拘一格选择了他,“便传顿法与衣”。为南宗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