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禅离不开做人与做事。
首先说怎样做人。汉字里,“一”字最简单,再有就是“人”字。一撇一捺,就是一个“人”字。一画的“一”有无穷的奥妙。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它代表了宇宙万事万物的起源与归宿。所以孔夫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人”字两画,也很简单。但是人有精神,有思想,有发明,有创造,这些从哪里来呢?我们仔细地来思考一下人字的结构,如果说只有一撇,不成字,只有一捺也不成字。这一撇一捺如果不摆在适当的位置,就不是一个“人”字,或者是“八”,或者是“入”。必须按照约定俗成的结构来安排一字二画,才是一个“人”字。不能多了,不能少了,不能上了,不能下了。不能是孤立,也不能完全没有规律地摆放这两画。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人生在世不容易,你要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环境中摆准自己的位置,把握机遇,否则,人的一生会稀里糊涂地过去了。人生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的。时间的度把握不好,对事业的成就会有影响,对人生的成就会有影响。同样,空间的位置把握不好,也会对事业的成就、人生的成就产生莫大的影响。在把握机遇、找准位置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潜能和智慧,人生和事业的成就就在其中。
佛教中有一尊大家非常熟悉的佛--阿弥陀佛,几乎接触佛教的人都会念这一句佛号。阿弥陀佛是梵语,翻译成中文主要有两个意义: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寿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的本义,表示阿弥陀佛寿命无量、光明无量。寿命表现为时间,光明表现为空间。觉悟成佛的人,突破了时间的局限,所以寿命无量;突破了空间的局限,所以光明无量。人生时时刻刻感觉到不自由、不自在,有时候会具体地表现为自己能力不够,或者表现为自己财富不够,因此有不自由不自在的感受。但是,最使人不能自由不能自在的,就是时空的局限。我们突不破时空的局限,所以不自由不自在。
人生的修养,特别是佛教的修养,就是要我们打破时空的局限,获得彻底的觉悟和自由。我们能够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这一短暂的生命和有限的能量,就能无限地扩充。
我想,不管是信仰佛教的人,还是不信仰佛教的人,都想获得时空的自由自在。此情此理,应该是相同的。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通过一定的修养功夫:道德约束、信仰规范和良心养成。
在做人这个问题上,我拈提出八个字: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人如果能够把握这八个字,能够从这四个方面净化生命、提升生命,那就是逐步获得时空无量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一、信仰人来到这个世界,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平常引起人们注意的,经常要接触的,甚至是时时刻刻都不能缺少的,就是所谓饮食男女。这是个经常的问题,又是诸多问题之中的一个。此外,还有人生的目的问题、价值问题、归宿问题。归宿问题也就是所谓终极关怀问题,人来到这个世界究竟是做什么?几十年以后又怎么样?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这些问题都与信仰有关。如果说人是万物之灵的话,那么这个“灵”字主要体现在人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要求。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信仰追求,而不是说人比其他生命更能干。信仰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是清醒还是迷茫,是空虚还是充实,是充满希望还是绝望,是有价值还是幻灭,这些都涉及人的信仰这个根本问题。
人生不能没有信仰。人生没有信仰了,就好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做一切事情没有定盘星,没有内在的符合善法的标准、符合自他利益的标准。一个人只有选择了正确健康的信仰,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够真正定位。如果人生的方向不能定位,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就不会很清晰,就是盲目的。
信仰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佛教说一个人选择何种信仰,与他过去的善根、慧根有直接关系。慧根深厚的人,他会选择一个非常究竟的信仰,非常正确健康的信仰,使我们不至于走到信仰的误区,不至于在信仰问题上、在人生的目标上产生偏差。
我觉得佛教在当代,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还是有优势、有条件为人类提供一个恒固的精神寄托、精神依靠。在佛陀的教导中,有几点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一,佛陀教导我们,我们这个生命是一个非常非常长的、无穷无尽的、因果的流转过程,这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就是生命的流转过程。生命既是无限的,所以人并不是一死百了。生对人来说是永远充满希望,但是死对人来说也并不恐怖。生命是无常的,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我们人才有改造和解脱的可能。如果人真的是有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的话,那么我们将是处在一种绝望的生活状态之中,既不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也没有解脱的希望,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佛教提出的“无常”的观念,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想。
我从前见过陈独秀写给太虚大师的一幅条幅,他写的什么呢?“诸行无常”,然后,他用唯物论的观念,又加了后面四个字,“万法不空”。诸行是无常的,万法是不空的。从他对佛教的理解来看,万法不空也说得通,不是说不通。这是因为有些人对佛教的“空”的理解有偏差,总是以为没有就是空,某物不存在就是空。佛教实际上是讲事物当体即空。
有一句非常积极的话,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空”:“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空不是为了毁一切法,而是为了成一切法。生命是无常的,这给我们提供一个改造生命、解脱生命的机会,如果生命是常的,它就是不可改变的东西了。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你们可以去找,能不能找出一个不变的东西来?找不出来。所以人面对着一种无常的生命,就给人提供了无限的创造的机会。
第二,佛教主张“万法唯心所造,因缘而起”。这个命题又是一般人所无法接受的。通常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精神是第二性,那么怎么说万法都是唯心所造?大家注意这个“造”字,它不是创造的造,是什么“造”呢?是变化,这个“造”是“变”的意思。唯识宗讲诸法唯识所变。变就是变现,变现并不是这个心念像变魔术一样变一个茶杯出来。那么它变一个什么东西呢?从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说,佛教还是主张反映论的,当六根与六尘相接触的时候,中间的六识就取这个外境,而在自己内心变现一个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于是变现出茶杯这种认识。所以说万法唯心所造是因缘而起。一切的事物都是有因有缘,没有无因无缘的东西。
因缘是什么东西呢?因就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根据,缘就是外在的条件。如果光有内在的根据,没有外在的条件,一个事物要存在、要发展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诸法都是有条件的存在。我们想一想,有没有一个不要任何条件就能独立存在的东西,大家找找看,能不能找到一个不依赖因缘而存在的东西,不依赖条件而存在的东西?
有人说母爱。有母有爱就有条件了,为什么有母?因为有子女才有母,这就是条件。有人说基督教的上帝。用基督教的观点来说,上帝是无条件的存在,它是世间一切事物的第一因。从佛教的观点来讲,世界上没有第一个原因,找不到第一个原因。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个悖论,说不清楚。但是,基督教可以说清楚,它说第一个鸡不是鸡蛋生的,就像第一个人不是母亲生的。佛教认为这个问题说不清楚,它是因缘法。因缘是个圆圈,哪个地方是起点,哪个地方是终点,找不出来。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你一定要在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以外去找一个原因出来,佛教认为这个就是我执,或是法执,去找个执著出来。我们人的一切问题大概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不认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非要在客观事物上面去另外加一个什么东西。
佛教说一切法因缘而起,“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解脱。”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所处的国土的秽与净,个人五蕴身心的美与丑、强与弱、贤与愚,以及寿命的长与短、命运的穷与通、得与失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先天决定的,都不是由某一个外在的力量加到我们身上的,都是每一个人的心在各自的业力的作用下所感现出来的、所感召出来的。
因此,超越和解脱的根本就在当下,当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为十法界,十法界在什么地方,不是在一个遥远的不可捉摸的空间,就在我们方寸之中,就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它并不是一个渺茫的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就在此岸,离开了此岸,不会有彼岸,离开了秽土,哪儿去找净土?佛教的这种积极的精神,完全是建立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之上,因为要去把握过去的东西,可能是个妄想,未来的东西还没有来,你不可以去把握,最现实的就是当下的这一念。当下这一念,一念即永恒。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第三,佛陀教导我们“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这个观念也是非常特殊的。从这一点出发,一下子就把我们的人性升华了,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创造和努力的机会和目标。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到自己都是非常的渺小,没有希望,都在绝望中度过一生,佛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每人的人格都是可以成为至高无上的人格。应该说这种思想和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圣贤”、“人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有相类似的地方,所以我们中国人最能够欣赏、接受佛教的这个观点。
佛教说众生和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这个本性就是佛性,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本自具足的,这就是我们作为人类的优势。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者的关系,而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父和徒弟的关系。大家念释迦牟尼佛的时候,前面要加“本师”两个字,本师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老师,就是最直接地接受传承的老师。所以,佛与众生的关系是师生的关系,师生关系就是慈悲融洽的关系。众生可以拥有佛的慈悲、智慧和福德,正如《华严经》上面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我们一旦把妄想执著排除了、净化了,那么就会发现,如来的功德我们本自具足。
第四,佛教给我们提供了成佛的途径。这个成佛的途径是我们修行解脱的方法。这些解脱的方法不是凭空假设,而是经过释迦牟尼在修行过程中实践过的,也是一切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大德所证实过的。它是真实不虚的,绝对不是揣摩、猜测的方法,而是被无数的实例证实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三学也好,六度也好,它的实质就是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强调以净化心灵作为枢纽,以观照自心作为实现心灵净化的一种手段,以慈悲和智慧作为自利利他的最高的方便。所以,佛教的解脱方法实际上已经把人生的终极关怀和道德实践、个体的解脱和社会的完善等等圆融在一起了。在这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仅是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的圆满实现,同时也是每个人究竟解脱的必由之路。
上面讲的佛教的观点,应该说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恒固的人生价值体系和终极关怀理念。它立足于现实人生,为人类确立了真正的自主性,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个人解脱的彼岸性与此岸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等等这样的一些关系圆满地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不仅是理论上的事情,而且是实践上的事情,它具有实证性,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假设。这些特征就保证了佛教的人生价值理念,一方面能够跟现实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能够跟自然科学乃至人本主义哲学相安无事。
二、因果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果的。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就像春天播什么种子,秋天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一样。所谓: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生做一切事情,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明白因果道理。我们有了正确、健康、究竟的信仰,那我们做事情就一定有非常具体的善恶标准。有了善恶的标准,我们在举心动念、所作所为当中,就会种善因得善果,尽量避免种恶因。能够不种恶因,就不会得恶果。
人生的际遇多种多样,有的人做一切事情,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有的人做事情,种种障碍,种种不顺心。人生的种种际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因果规律在起作用。
有时候,我们会把因果的作用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当然,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确有一定的规定性。但只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信仰,在结果上尽管我们不可选择,在种因上我们却有主动权。不能选择什么果报,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种什么因。我们尽量不要去做损人利己的事,尽量不要去做伤天害理的事。经过不断地积累,就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
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使恶的结果推迟,使好的结果提前。这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主动权。
人生对因果好像看起来是被动的。实际上作善作恶,仍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既然自己能选择,过去的事情我们无法挽回,但是可以多做善事。多种善因,多创造善因善缘,对过去的缺陷、对过去的遗憾,还是可以弥补的。
佛教告诉我们,时间分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命就在时间中存在,所以我们的生命也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这三世的生活状况如何、生存际遇如何,就叫做三世因果。
三世可以在一念间。因为每一念都可以从时间上界定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拉长到生命很遥远的过去以及很遥远的未来,这就是佛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
我们的生命绝对不是在几十年前偶然发生的现象。佛教认为生命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既然生命是这样一个现象,那么我们每个人如何在生命的无尽长河中修养自己和提升自己,这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人,一般只承认当生当世的生命现象,所有的宗教都认为这种观点和生命的现实不符合。因为生命是一个很复杂的精神状态和物质状态的复合体,生命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也不仅仅是纯精神的现象,它是精神与物质的综合体。
在此世间最为珍贵的莫过于生命,在此世间最具开发价值的莫过于生命。一切的财宝没有生命珍贵,一切的权力没有生命重大。面对这一最可珍贵之物,今天我们有幸获此人身,千万不要等闲空过,应该好好地来修养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生命不断净化,不断升华,不断获得无量光明和无量寿命。
三、良心如何保证因果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得到落实?这颗良心是保证。有良心的人,他一定会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一定会时时刻刻想到损害他人的同时就是损害自己。
所谓良心是什么呢?良心是非常奥妙的。只要我们有一念恻隐之心、一念向善之心、一念慈悲之心、一念爱心,就说明你的良心在发生作用。良心在儒家的思想里面说是“天理良心”,它和上天所规定的根本道理是一致的。
上有天理,下有良心。天理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良心就是我们人的良知良能。人有良知良能,所以从古至今,善事的积累,好事的积累、功德的积累,总是占主要位置,这就是良心的落实。如果良心偏离了,良知良能没有得到发挥,那就是人类的劣根性在起作用。所以在我们人类历史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有许多阴暗面,总有许多丑恶面,这是我们人类从古到今时时必须面对的事实。
怎样使人类光明的一面占上风,使丑恶阴暗的一面尽量缩小,这就要靠人类良知良能的养成,要靠良心的落实。从普通老百姓来讲,他不知道什么是因果,也不知道什么是信仰,他只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良心。普通老百姓就是用良心的有无来衡量一个人的是非善恶。由此可见,养成和发扬人性善良的那一面,来抑制消除人性丑恶阴暗的那一面,就是不断培养人类良知良能的过程。
四、道德良心是在家庭、社会、个人的道德修养中来体现的。道德不是空洞的概念,道德是一种伦理关系、社会关系。两个人以上,才有所谓的伦理,才有所谓道德。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没有一时一刻是孤立的,每时每刻都在与不同的社会成员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那就要用道德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
从一个国家来说,她用法律的力量来约束我们老百姓的言行,使每一个老百姓的言行能够服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国家法律以什么为基础呢?以道德为基础。道德的内容体现在法制建设上,体现在法律条文上。法治的目的就是要落实人类的道德,法治完成了,德治就在其中。
作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企业、一个工厂、一个寺院,都会根据国家的法律和该团体自身的要求,制定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也是道德建设的组成部分。
具体讲到佛教的道德,就体现为佛教的清规和戒律。清规戒律归纳到最小的范围,就是三归五戒。五戒的内容很具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人生对于自己和他人,会做出种种好事或者不好的事,无非是这五个方面的延伸。
所谓杀生,包括对人类生命的伤害,以及对一切动物生命的无辜伤害,反此就是不杀生。不杀生体现为对生命的珍重。彼此都是生命,只是人类暂时处于主动地位;其他动物、飞禽走兽也具有生命,不过它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动物对自我的保护是本能的,只有人类对自身的保护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所以人类要学会尊重自己,我们在自觉保护自己的同时,应该想到其他生命很可怜,只能依靠本能来保护自己的安全,我们人类有责任协助其他生命都能获得安全。这就是生命的尊重。
生命的形态对于每个个体生命来说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在轮回之中。我们这辈子是人的生命形态,那是因为我们在过去生中做了许多好事,做了符合人类生命要求的善事,所以才暂时感得人类的生命。如果这一辈子不懂得珍惜,经常对其他生命造成伤害,下一辈子也许我们这个人的生命就失去了,以其他的生命形态出现在这个世间,原来自己加诸于其他生命的伤害届时体现为人类对自己的不尊重,遭到人类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就这样,生命轮回在无始无终地重复着彼此互相残害的无情悲剧。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个道理,能够有所觉悟,就要非常自觉地尊重其他生命的安全和自由,就像人类尊重自身的安全与自由一个样。
佛教所说的五戒,都是从生命的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出发而制定,都是为彼此的生命安全与自由提供方便和条件出发而制定。
比如说不偷盗,是指对他人的财物不要窃取,不要不与而取。生命的安全、生命的延续靠什么呢?靠物质财富。有物质财富,才有生命的安全和生命的延续。既然每个人都有改善生存条件的权利和需求,那就必须相互尊重,别为了自己的生命需求,就不顾其他生命的需求,而把他人的物质财富据为己有。那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比如说不邪淫。不邪淫就是指除了正当夫妻生活和夫妻关系以外,不要有不正当的婚外关系。那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人人格和家庭幸福、子女尊严的一种尊重。如果有了不正当的婚外关系,虽然也会有一时的某种满足,实际上在自己刹那间的满足中,不知道包括着多少人的痛苦在内。最直接的,就是彼此的家庭关系受到损害、受到破坏。由此可见,佛教的这些戒律很实在、很实际、很实用。
第四条是不妄语,包括不骂人(不恶口),不挑拨是非(不两舌),不说低级下流的话(不绮语),不说无中生有的话(不妄言)。不妄语戒是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保证。人际关系好与不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们的言语所造成。佛教把言语称为口业。口德不好,口业不清净,就会有意无意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与恶化。不妄语这一条戒,对于我们搞好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和谐、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第五是不饮酒。本来饮酒这件事国家的法律并未禁止,佛教考虑到酒能乱性,因为饮酒过量,就很可能把上面四条戒都毁犯了;因为酒后神志不清,有可能造成对他人生命的伤害,也有可能造成与他人的妻子或丈夫发生越轨行为,也有可能对他人说一些影响人际关系和谐的话,所以,不饮酒这条戒,是为了保证杀、盗、淫、妄这四条戒能够守持清净而制定的。上面的四条是叫做性戒,意思是它本身的性质不但是佛法方面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在国法来说也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
国家的法律很多,真正归结到几点上,也不会超过佛教五戒所指的这些内容。所以佛教的五戒,是社会道德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人生修养身心,落实信仰、因果和良心的基本准则。
在做人当中,能够按照“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这八个字要求自己,就会有一个幸福、圆满、尊贵的人生。反之,人生的种种缺陷,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落实这八个字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