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蕲州双峰山道信禅师,承璨禅师后。其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有《菩萨戒法》一本,及制《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为有缘根熟者说。
璨禅师就是三祖僧璨,信禅师就是道信禅师。“再敞禅门,宇内流布。”这句话的份量非同一般。达摩禅传到了第四代祖师道信禅师的时候,再一次把禅宗的大门打开,发扬光大,使禅宗这一法在中国得到广泛弘扬。因为在四祖以前,禅宗在中国一直被佛教界当作异端来对待,初祖、二祖都受到过来自教内的“存见之流”的迫害。经过初祖到四祖一代一代的不懈努力,到了四祖,禅宗才逐渐为中国佛教界所认可。当时到四祖大师这里来参学的人很多,天下学禅的人都把双峰山的道信禅师作为最权威的禅修老师。
道信大师有两本著作,一本是《菩萨戒法》,一本是《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这两本书都是“为有缘根熟者者说”。根器没有成熟的人,法不当机,说了作用不大。
“诸佛心第一”包括哪些内容呢?四祖引用《大品般若经》的话说:
《大品经》云:无所念者,是名念佛。何等名无所念?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
这一段话把“诸佛心第一”的要义解释得非常明白。诸佛心是什么呢?诸佛心就是无所念,念佛心就是无念。什么是无念呢?即念佛心名为无念。无念不是什么都不念。无念是只有一念,没有第二念。无念是无能无所,非有非无。不要把无念和有念对立起来,以为有念的反面是无念。如果有念的反面是无念,那还是有念。这里所讲的无念,是“即念佛心名为无念”。念佛的这一念心达到清净无染、无能无所的地步,当下就是无念。
四祖进一步讲到:“离心无别有佛”,离开心就没有佛;“离佛无别有心”,离开佛也就没有心。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成佛是由这颗心来成,所以“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四祖大师在这里把佛法的要义和盘托出,把佛法修行的宗旨、过程和要点讲得非常透彻,深刻地揭示了心与佛的一致性、统一性、无二性。
禅宗是心地法门。四祖禅法的特点,就是以念佛法门使我们的心有所依托,从而使我们的烦恼能够在念佛的过程中逐步消融。各位在思想上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四祖大师所提倡的念佛禅和净土法门所说的念佛是有区别的。今天净土法门所提倡的念佛,是以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的;四祖大师提倡的念佛禅,最后是要达到无念。既然是无念,就无所谓求东求西。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四祖大师的念佛禅,是以念佛作为调心、摄心的方法,然后达到心佛不二的境界,最后连念佛的这一念也没有,也就是无念的境界。
《文殊说般若经》云:文殊师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当先闻般若波罗蜜。如说修学,然后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缘,不退、不坏、不思议、无碍、无相。
“诸佛心第一”是四祖禅法的见地,《文殊所说般若经》中的“一行三昧”是四祖禅法的实践功夫。“一行三昧”是什么呢?“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法界一切法皆是一相,即一实相。法界一切法,一法之所印,所谓涅槃佛性。一切法皆因缘生灭,缘生性空。没有一法不从因缘生。以我们当下一念心系缘法界,直见空性一切法因缘所生,其性本空。当下一念心完全安住在诸法缘起性空的境界上,不起分别,进入正定,即为一行三昧。一行无二行,直至心不二。修一行三昧先要学般若,要如说修学。因为般若性空的道理,就是讲法界一切法因缘所生,然后又要专心致志系心一佛。认识到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我们的心不一定就能安定下来。我们的心还是在妄想纷飞,那怎么办?这就要找一个方法,使心能够安住在一个境界上,做到心一境性,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所以就要系心一佛,然后专称名字,念念相续,能够使当下一念心安住在一佛号上,就能见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因为无量诸佛同一法身,能见一佛就能见一切佛,如此就能够入一行三昧,具无量功德。所谓一行就是一种专一无二的修行方法。四祖的念佛禅,见地透彻,方法简易,但是实修起来,难度很大,并非一蹴而就。希望各位道友善用其心,认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