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佛教不是迷信,是智信”。以般若正见为核心的佛教,不仅不害怕质疑,反而特别鼓励大家辩论。
经过整整两天的集体学习,四祖寺给营员们精心安排了与法师们面对面交流和分组讨论的机会。8月11日晚7点开始,300多名营员被分成6组,分散在大讲堂、斋堂、禅堂、法堂、会议室等地,展开一场场“头脑风暴”。
在退居寮主持分组讨论的是明影法师,营员簇拥在师父周围,或站或坐,大家积极踊跃,现场气氛热烈。
明影法师毫无保留地向营员讲述了自己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我从小就学习很认真,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高考完后,我只报了北京大学和天津大学。在北大地质系上学期间我也积极参加活动,唱歌,也爱跳舞。”
谈及初涉佛经的缘起,明影法师回忆:“九十年代以后,佛学经典逐渐向市场开放,我看了蔡志忠有关佛学的漫画书很受启发,感叹原来还有这么好的思想,不过当时我还以为六祖慧能是日本人。”安静的大堂此时响起笑声,气氛轻松,营员们与明影法师之间的距离更近了。
出家之前的几次奇妙经历和特殊心理体验让明影法师至今难忘:“有一次我坐在大海边上读经书,有些地方读不懂,就看大海,大海的浪花给我很大的启发。有些浪花很大,一下子就冲到了岸上,有些浪花很小还没有上岸就被后面的大浪吞没,有些浪花碰到岩石冲撞出很大的夹角后消失不见。当时我就体悟到人生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你能做什么还要取决于时代,一个有将军才能的人在和平年代也会落魄。”营员们认真地听着,若有所思。
“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生命走向的问题,选择出家是出于对生命的负责和热爱。”
在小斋堂与几十名营员交流的,是五位来自芦花庵的女法师。为了让所有营员都听清楚,她们嘱咐大家把椅子搬过来,围在她们身边,可谓体贴入微。
法师们请营员做自我介绍,并说出这两天夏令营生活最大的感受。有的营员表示自己“对佛学、禅修的真实面目有了更多的了解”;有的营员希望“能够经常来这里卸下心灵的包袱,开始新的旅程”;有的营员认为“这里的师父都很慈祥,让人特别愿意去亲近”;更多的营员则感到“心灵的平和与安详”。
很多营员表示对寺院出家师父的生活很好奇,很想知道她们每天都在干什么,宏航师将每天的日程安排告诉了营员们——“早上4点起床、上早课,5点左右用早斋,然后学习佛教经典,中午11点用午斋,稍稍休息之后,继续学习,也会打扫卫生,接着做晚课,之后有一段自己分配的时间,9点半睡觉。日复一日,几乎天天都是如此。”

营员们最感兴趣的问题是法师们的出家因缘,许多营员想当然地以为,“肯定是因为情感问题而遁入空门”,然而法师们的回答却令营员们大吃一惊。在场的五位法师没有一位是因为情感问题出家的。有的是受到家中亲人学佛的感染,有的是在寺院体验时师父的勉励,有的是从小就对人生意义有所思考,最终选择通过佛教来修行,也有的家庭美满、事业顺利,只是想要更加深入地亲近佛法,最终坚定地选择了出家。师父们告诉大家,每个人的因缘不同,“出家是因为机缘到了。”
有营员问到佛教中的一些理念与词汇,如“什么是精进?”“我们如何能确定是否有三世因果?”“怎么理解《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师父们一一解答。“精进就是要在每一个当下都如实地观照,念念分明,不断督促自己。”“至于三世因果,我们可以想想‘为什么有的人会生在富贵家,有的人会生在贫穷家,这里面是什么在起作用呢?’或者‘双胞胎中的姐妹,明明是生活在同样的家庭,受到一样的学校教育,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呢?’”“《金刚经》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可以理解为所有事物其实都是在刹那生灭的,就如我们的身体细胞在不断更新,不可执着于外相。”,但是,法师们紧接着解释:‘真空’是和‘妙有’对应的,我们毕竟还是在修行的路上,因此还需要‘借假修真’,通过禅定、念佛、读经等方式来不断接近更高的生命境界。
两个小时的时间在不知不觉间就过去了,营员们在法师们的身边都感到法喜充满、心情愉悦。她们的慈悲、智慧,微笑、语调,都让人感到十分舒适,也让人不自禁地想要去亲近、去结缘,她们身上的这份淡然与从容不也正是从侧面反映出佛法对人的浸润和积极的影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