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在慈云阁二楼讲堂,北京延庆泽润寺、浙江武义明招寺住持悟凡法师为夏令营营员们介绍了佛教的基本知识,让初次接触佛法的营员能够从整体上对佛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讲座一开始,法师首先以泰国高僧阿姜查尊者的一则开示为引子,阐明真正的修学最终是在用行为调整内心。修行当中修心不容易,很难把握,所以先从行为上调整自己,最终让行为影响内心,让我们的心不断宁静,圆融和超越。
接下来,法师先由宗教的特征和与科学的关系开始,从佛教的八大基本宗派,主要内容,佛教的三观,中国佛教的特质,当前佛教宗派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了系统详细的阐释。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超人格化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如果世界上有一个宗教不但不与科学相违,并且每一次的推普发现既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相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佛教产生于印度,根植于中国。公元前2年的西汉末年,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一应经典的陆续传入,让大众对佛教有了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千百年来,佛教沿着自身的轨道和特色在中国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在向四周拓展和传播。
佛教人生观中所包括的身与心
身,其特征是:生、老、病、死
人们都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状态,愿意听好的,面对好的,而习惯规避不好的东西。且常常将好的放在台面上,不希望让人看到的东西放在台面下。心力强的,勇敢的人,能同时面对好与不好的方面,心里的障碍会消弱、减少。但如果不能面对,心里的障碍则会增加、压抑、纠结,生出种种苦恼。久了,以另一种方式爆发,或使身体生病,比如夜游,做梦,磨牙等。其实这些阴暗的东西就是我们要去修行的地方,没有好坏之分,我们要学会面对、认识、了解,从根本上化解内心的矛盾,认同已经发生的过去,不以怨报怨,而以德报怨。
其实,佛陀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到了生命尽头也会依照规律而圆寂。伟大的觉悟者释迦牟尼,也在生老病死的轮回之中。人对死亡的恐怖与生俱来。也许我们表面看很健康很正常,但在修行静坐时,会有不同的状态,内心的“黑匣子”里强大的恐惧力量就会不小心钻出来,化现出我们所恐惧的形象。象随心显,罪从心起。内心的影像,是自我的恐惧和障碍,是自我在作祟。这也是禅宗禅法为何如此美妙,经久不衰,直指人心,直接从内心深处抓住你的毛病和病因,从内心深处找问题。
心及心念的特征:生、住、异、灭
我们是否真的清楚心念的变化。每一个心念的产生都要经过从生起,存在,变化到熄灭的过程。一弹指间,就有多少心念在流动,所谓心如瀑流。如果哪天我们能真正看清内心心念怎么生、住、异、灭的时候,就与禅定,与佛法,相近很多。
佛教的价值观:面对生命的一种真实状态,完善生命的一些方法。
生命的真实状态,也是佛教当中看待人生存在的终极价值:苦、集、灭、道,四谛。把苦放在前面,其实是释迦牟尼佛特别的安排。一般是集、苦、道、灭。因为集是因,苦是果,灭是果,道是因,两个层面的因果。为什么苦集灭道是从果讲到因呢?因为很多苦是因为缘起,是由很多条件造成。人生是很痛苦的,有很多的求而不得。但当都拥有的时候,又会有新的痛苦,一切都是天上美景。苦也是有原因的,人生本来就是一大苦剧而来。苦的原因,就是集,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当我们知道苦的原因之后,就开始慕灭而修道,希望灭除痛苦,获得快乐。所以就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解除这个痛苦,让我们的内心获得欢喜、解脱、自在,让我们用更好的状态来生活。
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存在,在于存在的过程,就在于这个过程中的坚固自我、
自我审视重组(否定)和自我确定升华。
最后,法师还谈到了当前佛教所存在的问题,例如附着物太多,缺失学习与继承的精神等,但我们仍要不忘初衷,正确认识人间佛教,发挥佛教的公益性质。另外,他还对佛教中国化的命题提出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融入社会的程度、经验、教训这些方面已经有目共睹,如何深入?二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与这个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时代同呼吸、共发展?如何在发展中面向未来?
撰文/张园园
摄影/王世坤
审核/夏杰
监制/崇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