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的高材生,马祖道场的传承人——江西宝峰禅寺住持衍真大和尚将莅临四祖寺做讲座,参加第十四届禅文化夏令营的营员和志工们充满了期待,8月13日下午14时许,位于慈云阁二楼的双峰讲堂座无虚席。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名满教内外的大和尚开讲的题目竟然是启蒙级的“佛教知识简介”!作为忠实“粉丝”的笔者,心里着实有些嘀咕乃至“腹诽”,相信现场听众中有同感者不在少数。
然而,衍真大和尚却一派从容。他身着半旧的褐色僧袍,身材颀长正直,神态安详愉悦,举止舒缓柔和,声音清雅、柔软而温暖——“上善若水”大抵如是吧。讲座的大部分时间,他或是站立,或缓步走动,除了简明扼要的电脑PPT这一工具,他还经常使用“板书”这一眼下显得“过时”的授课方式,透着浓浓的书卷气。
这一切似乎对听众有一种无形却强大的摄受力。而随着“简介”内容的次第展开,包括笔者在内的现场听众越来越清楚一个事实:这堂名为“简介”的佛法讲座,绝非“简单”和“简陋”,而是“简洁”和“简明”,甚至会逐渐让大家在心底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心目中的佛教知识有多少其实是似是而非的哲学和玄学?我们真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佛教吗?我们真的知道如何系统而清晰地“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吗?
佛教的缘起:为何是印度?
“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是佛教弟子耳熟能详的一句话。那么,佛教自身的缘起是什么呢?为什么佛教出现在印度,而不是埃及、巴比伦、中国、古希腊等其他古老文明的摇篮?佛陀为什么在印度应化呢?
衍真法师揭示了个中因缘:与其他文明相比,印度文明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瑜伽禅定”传统,这是其他文明所不具备的。这种传统会引发行者两种特殊的神通:宿命通,天眼通。
宿命通可以穿透生死,令行者清晰地回忆起若干前世的生命状态:如是名,如是姓,如是苦,如是乐,从而认识到生命绝非从今生突然开始,而是有久远的过去。
天眼通可以看到六道众生生死轮转的状态:不同的众生在此生生命终结、五蕴分离的一刹那刚结束,又在下一刻以新的五蕴再生,具备天眼通的行者从而认识到六道轮回的真实存在。
相比之下,其它的文明古国因为缺乏瑜伽禅定传统,导致普通人的心处于“沸腾”状态,连自身三岁之前的生活都很难忆及,更别谈穿透生死的神通力了。他们虽然能隐隐约约感觉到生命死后没有完结,但往往陷入肤浅甚至错误的认识。于是,这些古文明中的人们以为人死后会变成鬼,还可以在墓穴中享用食物,因此大兴厚葬之风,用众多美味佳肴、贵重金属、坛坛罐罐为死者陪葬,乃至用美女、奴隶、军队、牛马活活殉葬。
“陪葬这种做法在古印度人看来就很可笑了,因为他们了知生死的真相!”衍真法师说。
当今时代,一般人都误以为“六道轮回”是佛陀发现的,是佛教独有的,衍真法师对此强调指出,“轮回存在,轮回是苦”这个结论,是早在佛陀应世前印度社会的共识,“告诉世人有六道轮回,不是佛陀出世应化的任务。”
佛陀的使命:如何出离轮回?
在进行简洁、清晰而深刻的历史溯源后,衍真法师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结论:“佛陀应化世间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如何出离轮回。”
可以说,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却又最艰难的使命,是为每个生命个体探索的最伟大辉煌的解脱之路。
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印度,佛陀的觉悟之路是怎样走出来的呢?
“在佛陀觉悟之前,印度的修行者走过两条路:一条是禅定,一条是苦行。”衍真法师娓娓道来,全场听众聚精会神。
为了解除自身以及众生的老病死之苦,毗迦罗卫国的乔达摩.悉达多太子,舍弃一切荣华富贵出家修道。悉达多太子首先选择的道路是跟随两位当时印度最顶级的禅定大师学习禅定,因为聪明过人,很快就达到了两位老师的高度,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但是,悉达多太子发现,禅定犹如石压草,虽然可以暂时令烦恼不起,一旦出定,烦恼同样会现前。
于是,悉达多太子毫不犹豫地舍弃了两位老师“分座授徒”的邀请,开始尝试第二条道路:苦行。在长达6年的苦行中,悉达多太子尝试过各种各样极端残酷的自我折磨,挑战身体极限,直至瘦骨嶙峋,奄奄一息。但更残酷的事实是,关于解脱这一终极目标,他一无所获。
悉达多太子认识到,今后的路,他只能自己走。
于是,在结束严苛而无意义的苦行后,悉达多太子开始恢复正常的生活方式,在尼连禅河中洗浴,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渐渐修复了身体机能,并走向那棵即将永载史册的毕钵罗树——后来人们命名为“菩提树”的巨大树冠下,发誓“不获正觉,誓不起座”。
经此一坐,悉达多太子终于成了伟大的佛陀。
通往解脱的惟一道路:八正道
那么,佛陀历尽艰险踏出的解脱大道,其核心内涵是什么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中道’,就是指八正道。”衍真法师语气肯定地说。
“诸比丘,有两种极端乃出家者所不应实行。哪两种呢?凡于诸欲而从事此欲乐享受者,乃卑劣、粗俗、凡庸、非圣、无意义;凡从事此自我折磨者,乃苦、非圣、无意义。”
“诸比丘,什么是那为如来所证正觉......涅槃的中道呢?此即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佛陀证悟之后,从菩提伽耶走向鹿野苑,向多年跟随他修行的五比丘,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通往解脱的惟一道路——八正道,此即著名的《转法轮经》。
对“八正道”的理论阐述及其修证方法的指导,贯穿了佛陀45年的弘法历程。
佛陀入灭前最重要的教导,仍是八正道。在自己即将入灭的两棵娑罗树下,佛陀对前来问法的外道百余岁高龄的老沙门须跋陀罗说:如果世间有八正道,就不会空缺阿罗汉和圣果,如果没有八正道,就会空缺阿罗汉和圣果。
学佛的误区:千万不要做“差不多先生”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广为人知的一首偈语,它高度概括了佛教教义。可是,就在大家都自以为完全通达的领域中,衍真法师又着重提醒学佛人:绝不能简单理解佛教,以为佛教只是等同于坊间所说的“做个好人”。
衍真法师说,佛教的层次是非常清晰鲜明的,如果达到了最低标准,比如持守五戒,可以做一个现代社会的合法公民,而如果达到了最高标准,那就是证得最高层次的圣果。“关键看你的目标是什么。”
衍真法师打了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他说,一把锄头脏了,去河沟里洗洗就可以用来挖土;一把菜刀脏了,就不能用河沟里的水洗,而必须用自来水等清洁水源;一套餐具要达到较高的卫生标准,可以用微波炉;而如果是手术刀呢?那就要求在无菌环境下严格消毒了,否则会出人命。因此,学佛和修行千万不要做个“差不多先生”。
莫曲解“福报”:福报并非财富和权势
“八正道”又可以合称为“戒、定、慧”三学,对于一般人认为很枯燥的戒学,衍真法师却在讲座中进行了生动而严谨的描述。
在讲座中,和明海法师一样,衍真法师同样喜欢运用现场调查和启发式提问的方式与听众互动,甚至在提问时自然流露出众生平等的情怀:从前排、中间到最后一排,他都给互动的机会。
“六道中的人道和天道是善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是恶道,那么,我问大家,善道和恶道有什么根本区别呢?”
衍真法师这一看似简单的现场提问,却让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数百位听众一时语塞。随后,衍真法师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核心区别在于有无“善法原则”。
我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恶道主要是畜生道,畜生道的生存方式是“力量对比”,依靠自身的生物力量,弱肉强食,虎狼吃牛羊。如果不想被吃,要么跑得快,要么会飞,要么像乌龟那样长着壳,或者浑身长刺。但是善道众生主要是靠善法原则维护相互关系和社会秩序。比如人道,最基础的善法是法律,它用来对付人性中“贪嗔痴”带来的重大恶行,比如杀人,抢劫等等。比法律高一个层次的是道德,对治人性中贪嗔痴带来的小恶行。一个违反道德的人,会被认为品行不好,遭到道德谴责。文明必须发展到这一步,才算是“成熟的文明”。
但是,衍真法师认为,既使是世间成熟的文明,也只是实现了部分的善法原则,比如有的宗教认为杀害畜生不是问题,甚至杀害畜生成为全民重大节日。
相比之下,佛教的戒律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善法。佛陀制定的戒律有在家和出家两大类,在家人应持守五戒或阶段性持守更严格的八关斋戒,出家人持守沙弥、沙弥尼戒,以及分别多达二百余条、三百余条的比丘、比丘尼戒,层次非常严谨分明。此外,还有“根律仪”,要求修行者“如理作意”,在一切时一切处防护根门不受贪和嗔的侵害,“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一个能长期持守戒律的人,可以击破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的人格障碍或人格缺陷,这样的行者意志坚强,适应力特别强,无论遇到任何诱惑和打击,都能保护善法。“大家知道什么叫福报吗?这就是福报!” 衍真法师的阐释令在场很多听众闻所未闻。“大家不要把买得起豪车和别墅等等当作福报,那叫‘贪相应法’,如果你随喜这种行为,那叫势利。”
人道的可贵之处,在于面对善恶交锋时,能够择善而从。衍真法师用电脑PPT清晰地展示善法的层次与贪嗔痴三毒彼此消长的关联:一个法律健全的社会,犹如穿上防护服,三毒之蛇虽然炽盛,可稍得安全;一般的社会伦理道德对治贪嗔痴导致的细碎恶行,提倡一部分社会善行,如将毒蛇装入笼子,但有缺陷;而佛教的戒律体系,是越来越细密坚固的笼子。
当然,既使再细密的戒律,也管不了人们全部的动机,也就是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
佛教慧学:分层次断除贪嗔痴之根
相比戒学而言,佛教的定、慧二学,具备更深奥更精准的“专业性”,需要在经验丰富的专业师长指导下进行长期深入的实践。显然,要在一堂讲座中对初学者讲授定、慧二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衍真法师运用生动的比喻来化解难题。他说,佛教的定学,包括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世间定的标准是“生起禅支,镇伏五盖”:以“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五禅支,镇服“欲贪、嗔恚、掉举恶作、昏沉睡眠、疑”五盖,令烦恼不起,犹如将浑浊之水转化成清水,名之“初伏客尘烦恼”。
证得世间定的行者,“令贪嗔痴不现行,如以药令蛇昏睡”,但无法断除烦恼之根。只有努力修习慧学,才能分层次地断除贪嗔痴随眠,最后令之永尽无余,“犹如用利刀把蛇斩断”。
慧学中的终极果位是应供(ARAHAT),即“佛,辟支佛、阿罗汉”,它具备三大特征:一,杀贼:断尽一切烦恼;二,不生:证入涅般;三,应供:堪受十方供养。
到了这个时候,才叫“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意味着“工作完成,不再轮回”。
讲座最后,衍真法师向现场听众发出意味深长的一问:“我们平时总在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大家现在理解了没有?”
也许,这一问题需要用终生的实践去回答。
(撰文:耀察 / 摄影:明德 / 监制:崇谛 )